24岁的广州开发区要依托3岁的萝岗区大展拳脚,市委常委、区委书记薛晓峰一语绘蓝图———
建设萝岗新城是最大的民生
萝岗区,只有3岁,3年前诞生于广州市区划大调整中。市委、市政府希望她成为广州“东进”的龙头。
萝岗区,不只3岁。其心脏城区———广州开发区已有24年的历史。这个仅有6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占有广州市1/4的工业产值、40%的工业利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今年4月在开发区调研时指出:广州科学城代表了广州的未来。
市委常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萝岗区委书记薛晓峰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直言:开(发区)萝(岗)区,要在广州市“首善之区”建设中敢于先行先试,勇当先锋。
面向未来
开发区书写“老兵新传”
羊城晚报:汪洋书记提出“广州科学城代表广州的未来”,你对此作何理解?
薛晓峰:汪书记先后4次到开发区、萝岗区调研指导。他提出“广州科学城代表广州的未来”,这是对广州开发区23年创业历史、发展思路和阶段性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极大的鞭策。开发区虽然已有24年创业史,而萝岗区的建设才刚刚起步。面向未来,建设新城区,开发区、萝岗区都是 “老兵新传”,要走的路还很长,肩上的责任很重。
我理解汪书记所讲的“未来”,就是广州建设“首善之区”的未来,核心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宜居城市。广州“首善之区”的建设,应由若干“首善城区”的建设来推动与支撑。与老城区相比,萝岗区许多方面还很落后,百事待举,任务艰巨,但我们有信心将萝岗区努力建设成为未来广州“首善之区”中的一个重要的“首善城区”。具体而言,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成为广州市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区、宜居城市的示范区、城乡统筹的试验区”。
羊城晚报:广州开发区是萝岗区的核心地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都是萝岗的“重中之重”。开发区今后将如何发展和提升?
薛晓峰:广州开发区经过20多年发展,可以说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较好地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主创新的基地”的作用。今后,开发区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就是变主要依靠土地、资本等“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服务驱动、人才驱动、环境驱动”。具体到产业体系而言,就是要“提升开发区制造、推动开发区创造、拓展开发区服务”。在现代制造业方面,开发区要形成“头脑灵光、四肢强壮、心脏有力”产业链。广州开发区现在已经吸引了世界500强中的102强企业,已经成为广州乃至华南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但我们不能满足,除了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更高技术水平、更高增加值率的加工制造环节外,还要把产业前端的研发,后端的销售、总部等环节拉进来。
另外,开发区是工业立区,工业比重占七八成,服务业才刚起步,现在要狠抓生活设施配套。为此,我们从去年开始提出拓展服务业,发展生产性的服务业和生活性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在科学城建设“八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物流、金融、软件、工业设计、创意、商品检验检测、总部经济等产业,为区内企业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生产性企业服务。比如我们设在科学城的检验检测园区,它可以说是世界上的“梦之队”,顶尖的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团队有二三十家云集我们这里。同时我们以萝岗新城区建设成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宜居城区。
萝岗新城
要为开发区搞生活配套
羊城晚报:众多在开发区工作的白领都有这样的烦恼,他们住在中心区,每天花大量时间往返两地上下班。有些人抱怨,这里只适合生产而不适合生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薛晓峰:开发区20多年前在号称广州的“西伯利亚”区起步,地处“荒郊野外”。那个时候不可能考虑生活问题,只有先发展生产。我们原来只有不到10公里,后来发展到60平方公里的用地面积。在这个狭小的地区里,生产都搞不过来,也不可能搞生活。2005年萝岗区成立后,我们由60平方公里拓展到393平方公里,有条件用行政区的资源来为开发区、萝岗区人民搞生活配套,提高生活质量。今后,我们要由一个工业区变成新城区,抓交通、抓基础设施、抓娱乐、抓餐饮购物,把萝岗区建设成为国际化、生态型的新城区、广州市的城市副中心。我们不仅要提升萝岗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正在积极创造条件让开发区的人住在萝岗区,为所有来开发区投资创业的人建造幸福的家园。
羊城晚报:这是否意味着,萝岗区今后不光着力抓广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还要大力铺开新城区建设、搞好区内百姓的民生问题了?
薛晓峰:是的。我认为,萝岗新城区的建设就是萝岗区最大的民生。去年3月份,我们提出建设10公里的萝岗新城区起步地带,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萝岗新城的“框架”。现在这个新城区的概念不仅仅是10公里的萝岗新城了,而是扩展成为一个更大的范围———在萝岗区九龙镇北边,规划建设科学城北区。计划利用九龙镇北部的丘陵地带,建设一个50平方公里的“科学城升级版”;再往下就是九龙中心镇,再下来就是永和工业园、10平方公里的萝岗新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东区,再往西北方向是天鹿湖旅游休闲度假区……对393平方公里的萝岗新城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通盘考虑,统筹发展,分步实施。
六增两减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羊城晚报:萝岗区辖内还有10万农民,城乡差距比较突出。如何解决这10万农民的问题、统筹萝岗的城乡发展?
薛晓峰:人们常常说,萝岗区现在是“一边是欧洲,一边是非洲”———一方面,广州开发区是广州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其从业人员人均GDP达到5万美元;另一方面,萝岗区刚成立时,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是3000多元人民币,到2006年时才达到5151元,而当时广州市是7788元。可以说萝岗区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人均GDP是广州最高的,而农民收入却是广州最低的,二元结构非常典型。
去年我到九龙镇调研,有两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一件事是,我去了一个村,那里的征兵体检从来没有合格过,这个村的孩子当不了兵,因为水质有问题,地表水受到了污染。后来一调查,全区还有5.9万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为了解决这件事,我们后来用了半年时间,投入6000多万元,解决了这5.9万人世世代代没有解决的问题。
另一件事是,去年“七一”我去一个村子访问困难老党员,看到有老两口住在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屋子漏雨,在屋内搭一个塑料帐篷,夏天热得要命,条件真的很艰苦!后来调查发现,全区有500多户这样的双特困户。为这件事,我们后来又用了半年时间,给每家补贴4万元钱,全部建起了新房。这样,到明年春节,萝岗区大部分双特困户就不用再住破房子了。
羊城晚报: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薛晓峰:统筹萝岗区的城乡发展,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采取“六增两减”的办法。“六增”,就是通过促进农民洗脚上田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通过帮助村集体在留用地上兴建员工楼和标准厂房,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通过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分红性收入;通过鼓励农民创业,增加农民的创业性收入;通过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的种植性收入;通过提高低保、五保及优抚待遇标准,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
“两减”,就是通过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到农村,减少农民在公共服务上的支出;通过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减少农民在看病上的支出。这些措施,使农民真正获得了实惠。2007年,农民收入比上年提高了20%。
我觉得,开发区发展的成果要由全体萝岗人民共享,要让周边各地区共享。萝岗区建立3年来,我们在农村地区的投入累计达到近90亿元,就是为了把这个昔日比较偏远贫穷的地方建设成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
背景资料:
萝岗新城怎样建?
萝岗新城按照宜居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和谐之城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由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公共服务中心区、文化教育园区、天鹿湖旅游度假区等4个规划组团组成的萝岗新城10地带起步区,以路为纲,以36个重点项目为节点,计划用3年的时间基本建成,现有19个项目动工建设。
公共服务中心区主要由区级行政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商务办公中心等组成。目前,公共服务中心已全面进入精装修阶段。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由科技中心、创新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组成,从北向南依次为商业金融中心、中心广场、会议展览中心,东西向为科研孵化器、总部经济区,周边还有国际会馆、国际孵化器、网球中心以及星级酒店等配套辅助设施。目前,科学城体育公园(网球中心)进入精装修阶段。
文化教育园区由基础教育园区、民俗文化园区和自然历史文化园区三部分组成。目前,青少年宫主体工程推进顺利,科技人员公寓正在进行多层部分的地下室施工,预计年底主体结构封顶。
天鹿湖旅游度假区主要由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组团组成。
轨道交通方面,目前正协调市加快实施地铁6号线建设,同时将适时推进萝岗新城捷运系统建设,在新城规划3条便捷电车线路。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