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新土改”需破三种新障碍
本报讯 美国《侨报》日前发表社论说,新中国成立伊始,便以土地改革开始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
30年前,中国改革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力。30年后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国有望部署再从农村发力,吹响深水区改革攻坚战的号角:有消息称,本次全会将聚焦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土地制度、粮食安全、城乡一体化等热点议题众所瞩目;胡锦涛9月30日考察小岗村时,更定调“新土改”,允许流转土地经营权。
社论说,始于农村的改革带来的成就举世共睹,但时过3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乃至改革全局的推进力已基本释放完毕,一些弊端却日渐凸现:
———农民以土地为“命根子”,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却不够明晰。
———农村是改革的发力地,现存的“城乡二元壁垒”却阻碍农民平等分享改革成果。
———酝酿中的土地改革有望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土地财产权,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延长土地经营权年限,甚至允许宅基地流转。
———十七届三中全会有望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正式写入中央文件,催生更多财政惠民政策。在重庆、成都等地率先展开的“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变农民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弱势群体地位。中国13亿人口中9亿是农民,确保农民享受教育、医疗、社保等平等权利,乃至选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第一步。
然而,“立新”必须以“破旧”为前提。在“新土改”的过程中,中国不仅要冲破现有的各种阻挠,还要预备冲破新的障碍:
———“新土改”将使得土地收益转向农民手中,现有的既得利益阶层,如地方政府、乡镇干部,是否会以各种方式阻挠,而使得改革变形?
———“新土改”对各地农民而言,得益程度会有不同。如城乡接合部的农民,将获得较多土地级差收益。如何让“新土改”使得全体农民获益,而非产生新的鸿沟,也是个大问题。
———“新土改”使得部分农民失去土地的屏障,如何防止其副作用的扩散?如流民阶层、城市贫民窟等问题,宜未雨绸缪。
30年一轮回,在“破”与“立”间,新一轮农村改革能否再次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突破,打响这场改革攻坚战,考验着北京的智慧和决心。(钟欣)
(摘自《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