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房屋养老金的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社会关注。
这一切源于国新办于8月23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建部副部长董建国在会上表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特别说一下房屋养老金,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有了,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名词: 房屋养老金。
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另外,构建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要不要住户重新掏钱?老百姓充满疑问。
在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后,8月26日,住建部官方发声:房屋养老金不是房地产税,公共账户不需要老百姓出钱。
住建部还进行了三问三答。
——为何要推行房屋养老金试点?
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是进入城市更新时期后,加强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既管基础,又管长远。
——房屋养老金的组成和资金来源是什么?
房屋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就是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按现行规定执行。
公共账户按照“取之于房、用之于房”“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政府负责建立,从试点城市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一点、土地出让金归集一些等方式筹集,目的是建立稳定的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渠道,不需要居民额外缴费,不会增加个人负担。
——房屋养老金用在哪些方面?
个人账户资金按照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规定,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公共账户资金主要用于房屋体检和保险等支出。
1、通过住建部的官方解释,房屋养老金额概念清晰了。业主个人缴纳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就是个人账户部分。公共账户部分,由地方政府筹集。
归纳起来一句话:不需要居民额外缴费,不会增加个人负担。
2024年,在居民收入预期下降的背景下,不增加收费,无疑是个令人安心的消息。
然而,住建部解释的这个房屋养老金新制度,却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房屋维修更新养护的问题。
2、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不是个新事物。这项制度始于1998年,从2004年开始,要缴纳后才能办理产权证。
这项制度实施20多年来的效果,要进行评估。
未来,随着商品房使用年限的加大,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支出会加大。需要有新的制度安排。需要有更透明,更便民的收支安排。
3、关于公共账户,按照官方说法,主要用于房屋体检和保险等支出。
如果是这个用途,需要的金额不大。
从试点城市看,由地方政府建立和筹集,通过财政补一点、土地出让金归集一些等方式筹集。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房地产发展高峰期的时候,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在2021年曾达到8.7万亿的峰值。如果当年规定,土地出让金收入的10%用于“房屋养老”,今天绝不会“缺钱”。
公共账户的资金规模,将决定城市房屋未来维护的能力。
不要忘记,还有大量的房屋不属于商品房,同样需要“养老”。
4、“房屋养老金”的创新点在于公共账户。
公共账户的主要资金来源,应该是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相关税收。需要有关部门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
居住用地的土地出让金是70年的地价收入。在房屋的生命周期中,收了地价的地方政府,自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管好地价的支出,是关键的第一步。
5、最后说说房屋维修更新的责任。
当前,国内房屋的业主和使用人(租户等),很多人对自己的房屋维修责任并不清晰。
围绕这个责任问题的法律、规章、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这是房屋“养老”的根本。
房屋养老金制度兹事体大,需要一个科学客观的论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