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视界
    政策解读
    地产文化
    市场观察
    游记杂文
    媒体约稿
    经营理念
 
 当前位置:首 页  信息内容
 
  关键还是成交量
 

关键还是成交量

 

房地产新政出台后,市场成交有多大起色?

北京楼市率先给出了答案。

据中原地产公布的数据,“517”楼市新政后首个周末,北京二手房5月18日成交超900套,5月19日成交超1100套,周末两天总成交超2000套。

日均1000套,当然是个很不错的成绩。然而,这个成交量也说明了市场的理性。这么大的政策利好,市场反应还是温和。

另外,每天1000套的成交量,在北京能否延续?在其他非中心城市能否有相同的热度?

这些都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这几天,房地产圈都在热议政府资金收储新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话题。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收储当然需要钱。

国泰君安公布了一个测算。收储新房需要2.6万亿-4.4万亿的资金规模,而原价收购可能需要财政贴息0.8个百分点。

具体的测算依据是:

第一,考虑当前的库销比和所需要的去化面积,广义商品房库存约为20亿平,库销比约为25.2个月,要降低到18个月需要去化约5.8亿平,要降低到6个月去化4.5亿平。

第二,考虑收购价格,六折、八折和原价收储三种情况下需要收储的新房面积为4.5-5.8亿平,收储成本在2.6-5.6万亿元。

第三,考虑收购二手房的情况,二手房“以旧换新”具有乘数效应,需收储面积为3.5-4.5亿平,收储成本约1.9-4.1万亿元。

关于贴息的计算,国泰君安的测算是:

收储项目实现可持续运营:租售比*出租率≥30年国债收益率+流动性溢价。满足此要求的收储房价为市场价格3-6折。如果按原价收储则财政要贴息0.8%。

国泰君安的测算模型和测算过程,是否合理,大家可以去判断。值得指出的是:

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24年4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45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7%。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4.5%。

2、按照有关部门公布的计划,将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再看另外的数据。5月17日首发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总规模是1万亿元。

全国商品房2023年的销售金额是11.66万亿元,2024年1-4月销售金额是2.8万亿元。

毫无疑问,商品房去库存,将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财政资金不可能大包大揽,也解决不了这么大的一个体量。

3、关于商品房收储后的长期投资收益问题,财政贴息(无论是贴0.8个点还是其他)不是个好办法。

目前的难题在于三点:

第一、楼价在下行阶段,但楼价总体仍在历史高位。

第二、租金水平趋降,租售比并不合理。

第三、楼价打折超过8折,开发商很多项目将出现亏损。

尽管经营保障房的首要目的不是盈利,但政府花钱收了市场的新建住宅做保障房,还要年年贴息。

这是个长期窟窿。很难持续经营。

综合以上种种可以判断:收储规模短期不会很大,市场去化仍将是主流。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24-5-21 点 击 数: 537
 
  cpmc2001@126.com
 
粤ICP备12090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