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视界
    政策解读
    地产文化
    市场观察
    游记杂文
    媒体约稿
    经营理念
 
 当前位置:首 页  信息内容
 
  35岁考虑养老已经太迟了
 

35岁考虑养老已经太迟了

 

清华大学教授陈秉正最近成为了网络红人。

陈教授近日接受了央视财经的采访,强调了年轻人在早期储蓄和投资方面的重要性。他指出,养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早早规划。他认为, 35 岁考虑养老已经晚了,应该更早考虑并付诸行动。他强调,从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开始,就应该有计划地为养老进行储蓄。

陈教授的采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有网友吐槽,怎么不早点告诉我,现在我都35了,现在告诉我已经晚了!

有网友表示自己现在连钱都存不下更别说考虑养老问题了。

对于“从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开始,就应该有计划地为养老进行储蓄”的说法,网上争议热烈。有人反问:为什么不从幼儿园开始?

陈秉正教授来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属于专业人士。然而,专业人士也未必能解决大众的难题。只落得网络大量的批评声。


1、“35岁开始考虑养老,已经太迟了”,这个命题如果成立,那绝对是一个坏消息。

一般而言,经济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社会在不断产生新需求。35岁,正是贡献社会价值和创造财富的黄金期。

如果35岁的年轻人,都在考虑60岁以后的养老,从而多储蓄少花钱。这个社会还有未来吗?

那只能解释为两点:

第一,对未来的工作和收入预期不好,充满悲观。

第二,对未来的社会保障(养老)缺乏信心。


2、中国未来的养老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社会。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教授提出,要提前规划养老,本是个善意提醒。

但考虑养老,提前到35岁前,那就是个天大的问题了。


3、不得不说,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超乎想象。

大城市里,财富集中在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这三代人手里。90后和00后,还房贷、供孩子上学、日常开销,工薪收入确实存不了多少钱。

日前,江西一名90后网友分享了自己与丈夫用7年时间攒下100万,在一部分用来买房后,剩余50万存银行,如今仅靠利息就能覆盖每月生活成本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

这么个故事,都成为了励志故事。令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们确实需要一个让年轻人觉得有希望的机制。

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房子卖不掉了。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23-11-13 点 击 数: 311
 
  cpmc2001@126.com
 
粤ICP备12090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