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视界
    政策解读
    地产文化
    市场观察
    游记杂文
    媒体约稿
    经营理念
 
 当前位置:首 页  信息内容
 
  碧桂园的自救
 

碧桂园的自救

 

周末。碧桂园传来了令房地产业界担忧的消息。

8月10日,碧桂园发布公告,预计上半年出现较大亏损,未经审计的净亏损约450亿元至550亿元。

半年亏损500亿左右,这也创造了碧桂园公司的历史纪录。

8月11日傍晚,碧桂园发布由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惠妍、党委书记、总裁莫斌联合署名的《化危机为生机,锻造更健康的碧桂园》致歉信,信中指出,面临自创办以来的最大困难,坚信房地产行业经过这一轮的深刻调整,终将回归健康平稳发展的轨道。

一句话说明了一切:“面临自创办以来的最大困难”。碧桂园的现状令人一声叹息。

1、 根据碧桂园的公告,上半年大致亏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房地产行业销售下行的影响,业务结转毛利率下降,物业项目减值增加,以及外汇波动造成预期净汇兑损失所致。

不得不说的是,以恒大和碧桂园为代表的国内的龙头民营房企,这几年采取“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发展模式,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高。

有点像赌场里的买大小,赢了又加倍,赢了又加倍,最后一把大的输了,把所有以往赢的全都赔掉,还贴上了家底。

香港的李嘉诚,最令人服气的地方是:做生意60多年,从来没有一年发生经营亏损。

“稳健”两个字,谁都懂,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中国的成功企业家,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敢于冒风险。

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憾的是,过去20年中国房地产的单边上涨,令开发商老板们普遍心理膨胀,欲望升华,早已没有了“稳健”的意识。


2、碧桂园不会变成第二个“恒大”。

碧桂园已经公告面临阶段性流动性压力,债务重组在即。

在最新公告中,碧桂园表示正实施自救,全力以赴保交付,积极化解阶段性流动性压力,保障经营有序开展。

碧桂园能否像公开信中所说:“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锻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碧桂园。”?

事实上,碧桂园不同于恒大。有两点很关键:

第一、碧桂园仍有优质资产。

恒大早已资不抵债,但碧桂园财务报表仍然健康。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净资产约人民币3096亿元,总权益可售资源约人民币12083亿元,其中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资源,约9555亿元。

第二,碧桂园实控人值得信赖。

据介绍,上市至今,实控人及其家属,已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计支持公司折合约386亿港元,且从未减持碧桂园的股票。


3、碧桂园的自救。

2023年,碧桂园要走出阶段性流动性危机,只有三个方案:

第一,房地产市场全面复苏回暖,销售回笼资金。

这一点并不容易。目前国内连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未企稳回升,更不用说碧桂园大量布局的三、四、五线城市了。根据有关机构统计,1-7月,碧桂园权益销售金额1408亿元,同比下降35%,较2021年下降61%。

第二,获得债务展期和打通新的再融资渠道。

这个事项并不容易。泰禾、恒大、阳光城、融创等较早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至今仍步履维艰。

第三,积极开展自救。

出现流动性危机后,有关部门首先要抓的是“保交楼”。

2022年,碧桂园实现全国255个城市1384批次的交付,交付房屋数量总和近70万套。按照计划,2023年,碧桂园预计总交付量为70万套,上半年已交付27.8万套。

当“保交楼”成为碧桂园的首要任务的时候,希望碧桂园的正常生产经营不要受影响。

按碧桂园公告,碧桂园将坚持不躺平,上下同欲、攻坚克难,通过加快销售、盘活资产、削减支出、控股股东支持等措施千方百计全力自救,尽最大努力保交付、保信用。

对民营房企而言,2023年没有“救世主”。

万亿资产规模的碧桂园,唯一的出路是“自救”。尽管一切都不容易。

希望碧桂园能够“化危机为生机”。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23-8-14 点 击 数: 329
 
  cpmc2001@126.com
 
粤ICP备12090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