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州范氏三个杰出人物,包括范存养(同济大学教授)、范存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范存济(苏州市立医院主任)相继因病去世,令人惋惜。
网络上对三人的介绍,除了强调每个人的生平业绩和贡献外,还额外强调:他们是范仲淹的第31代后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一个人,令一个家族在1000年后还能被人记起,被人尊敬的,恐怕也只有两家了:一个是孔家,一个是范家。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范仲淹的粉丝。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人范文从,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间拜御史,忤旨,下狱论死。太祖视狱案,见姓名籍贯,遽呼问曰:“汝非范文正后人乎?”
对曰:“臣仲淹十二世孙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
杀人如麻的朱元璋因为范仲淹的原因,赦免了十二世孙的范文从。但他没想到的是,后来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文程,成为了清朝的开国重臣,是清朝取代明朝的关键人物之一。
这是后话了。
1、 范仲淹“北宋第一人”的历史地位,源于文武双全,更有高风亮节。
范仲淹在历史上的评价极高。“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
连苏东坡都称赞道:“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北宋时期,军事名将不少,文坛大师星光熠熠,状元进士比比皆是。以乙科进士97名出身的范仲淹能够成为“第一人”,是因为他能文能武,既能出任朝廷重臣,主导新政出台,诗词歌赋样样在行,也能带兵出征,曾出任西北边防主将,令西夏望而生畏。
文武双全,本身已经不容易。范仲淹还有一点,是别人无法复制的,那就是高风亮节。
《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代表了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范仲淹一生刚直不阿,生涯中曾三次因谏言被贬,几起几落。但正如他写给晏殊的信中所说:“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在《灵乌赋》一文中,浓笔重墨写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种格局,这种品质,堪为国人模范!
2、读范仲淹的作品,第一感觉是正气,第二感觉是真情。
《岳阳楼记》、《灵乌赋》、《上政事书》等,令人感觉就是满满的“正能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这样的句子,虽然直白,但却翻出了新意。
范仲淹留存下来的词只有5首,但首首都是精品。“塞下秋来风景异”开辟了边塞词的先河,“将军白发征夫泪”令人难忘。
别以为范仲淹只会写主旋律作品,他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得细腻无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放到现在,都是情歌中的名篇。
文如其人。一个正直不阿的人,作品也一定是真情流露的。
3、范仲淹是中国人最好的老师。
(1)范仲淹教导了我们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倘国人都能做到,这个国家一定大有希望。
(2)范仲淹教导了我们:贫困、苦难和挫折都是财富。
范仲淹2岁丧父,随母改嫁,一度姓“朱”,后经发愤图强,考上进士,开启辉煌人生。
仕途上几起几落,始终不改本色。范仲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
(3)范仲淹教导了我们:留给下一代最好的财富,是高尚的品德和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范仲淹辞世后,并没有给四个儿子留下多少金银财产,但精神财富却无法估量。
范仲淹四个儿子,大儿子做到监主簿,二儿子进士出身,做到宰相。三儿子做到尚书右丞(副宰相),四儿子做到户部侍郎。
1000多年后的今天,苏州范家仍以范仲淹31世孙为荣。
一直以来,国人都知道“富不过三代”的道理,但仍不遗余力地赚钱,一个不剩地把财富传给儿孙。
范仲淹在1000年前就给我们作出了榜样:留给下一代的财富中,精神财富远远比物质财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