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三
资本市场遭遇了黑色星期三。上证指数跌1.58%,收于3045点,已经接近3000点关口。港股恒指暴跌3.41%,创下近年新低。
网上有人说:2022年有三大败家行为,创业、买股票和黄赌毒。看样子,一点都不假。
1、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俄乌冲突发展到“公投”阶段。
英国为了提振经济采取了激进的减税措施,英镑大幅贬值,债市暴跌,连一向稳健的长实集团都出现了股价大波动。
美联储的暴力加息,令非美货币承压。
周三,在岸人民币汇率已经跌破7.2。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财富保值增值已经成为现实问题。
国庆假期前的股市暴跌,虽然令参与者损失不少,但至少让大家清醒下来,冷静下来。
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风险远大于机遇。大家万万不能忘记这一点。
2、周三,资本市场上的房地产股的表现,有点惨不忍睹。
龙湖跌5.19%,收于24.65港元。
龙头房企碧桂园跌12.9%,收于1.89港元,“破2”了。
旭辉受传闻影响,股价跌32.28%,收于0.86港元,直接变成“仙股”。
“仙股”可不止旭辉,龙光当天跌6.9%,收于0.54港元。
房地产的股价跌到“地板价”了,还在往下走,似乎在寻找“地下室价格”。这跟资本市场的预期和房企公布的业绩有关。
碧桂园是典型的例子。碧桂园9月16日公布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1623.63亿元,同比下降30.8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12亿元,同比下降95.92%;公司总资产18914.79亿元。
一句话总结:债务沉重,开发利润暴跌。
没有利润回报支撑,但债务压顶的房地产企业,估值在不断走低。
3、资本市场是一面镜子,地产寒冬在短期内不会结束。
面对房地产行业的困局,有关部门最近反复强调的是“保交楼”、“稳民生”。
经济下行阶段,各行各业都有困难。作为房地产开发主体的房企,唯有坚守和自救。
在当前阶段,房企能做些什么?
9月28日,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写的《致旭辉全体干部的一封信》里讲得好:要过难日子、紧日子,集中资源“保交付、保品质”。
或许,最黑暗的时候,就是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候。
9月28日,上海稳增长22条的公布,就是一道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