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2年的高考开始了。
传统上的高考时间,是”6、7、8”三天考试,据说是取自“录取吧”的美好祝愿,有点类似“520”了。
看来,中国人到了紧张的关头,还是极端需要一些正能量的心理暗示的。
2022年,高考时间为“7、8、9”三天,与“录取吧”没有关系了。靠天靠地,最后还得靠自己。
二
2022年高考来了。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数据更令人关注。
2022年全国毕业的大学生达到创纪录的1067万人。然而,大学生们却遭遇了最难“就业季”。这个难,绝对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毕业大学生看到数据,估计都想哭。
智联招聘在4月中旬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披露了以下几个数据:
1、截至4月中旬,2022年硕士、本科、大专的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20.6%、15.3%、14.7%。
2、202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相比2021年的7395元,薪酬降低12%。
3、2022届毕业生期望去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行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4.1%、8.8%,热门不再。公考才是2022毕业生的首选。
未来几年,大学生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许将成为常态。毕业就是失业,不再是稀奇的事情。
朋友圈里,大家在热烈讨论孩子选择专业的问题。
公务员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体制内。
一般家庭,又大多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读工科,未来“一技好防身”。
或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最近我对未来越来越多了些悲观的感觉。
在不远的将来,在10年之内,什么职业都可能会失业。
就算是当下最热门的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吃的也是青春饭。金融、贸易、管理,一样会被机器所取代。
更不要说,国际、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了。
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职业,已经很难再有一生不变的职业。
三
我们可以给年青人什么建议吗?
最好什么建议都不要给。
在公众场合,我经常说四句话:
1、君子不器。(这是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给年青人留下的忠告)
2、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爱因斯坦)
3、大胆、自由、探索。(20多年前我创办公司时,写下的句子)
4、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广东人最认可的道理)。
某天在家,给即将参加今年高考的小儿讲这几句。刚讲了一半,儿子就来了一句:“又来这一套”。闹得相当尴尬。
孩子只能由老师来教,自己千万不要当老师。这是当过父母的人,才能悟出来的真理。
孩子在成长,父母也要成长。
四
大城市充满内卷。
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去当中学老师,早已不是新闻。
2022年的新闻,是北大核物理女博士竞聘成功北京朝阳酒仙桥街道城管岗位。
中国真的人才过剩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广州工作久了,经常听企业界的朋友们说:广州出生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很多是“草食一族”。
后来仔细观察,真有几分道理。同一家企业里,广州籍的年青人,往往更缺争胜心。
是社会内卷的残酷现实造成的?
是大城市里父母给的爱太多?
是独生子女无法避免的结局?
是物质过度充裕,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的结果?
是广州岭南文化埋下的种子?
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一切都有因果。今天的果,已经是多年的因造成的。短期内,我们唯有面对现实。
高考是孩子真正的成人礼。
经历过高考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勤奋的价值、选择的重要和人生的方向。
等孩子考完了,我还会向他啰嗦这几句:
——高考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重新开始。
——在未来的社会,情商远比智商重要。任何时候,积极主动。
——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