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立遗嘱与数字遗产
近日,中华遗嘱库正式发布《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白皮书对已经入库的22万余份遗嘱,通过大数据进行解读。
解析数据的意义,是重要的民生和政策数据参考。
1、立遗嘱人越来越年轻化。
截至2021年底,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近31.5万人次,登记保管了22万余份遗嘱。
从数据上看,遗嘱人不断趋向年轻化,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8.59岁。
今年中华遗嘱库首次公布了00后遗嘱数据。根据数据显示,2020-2021年的立遗嘱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长了14.42%。
2、80后和90后遗嘱中,大多数涉及房地产。
截至2021年底,90后立遗嘱总人数达到1204人,同比增长80%。90后的遗嘱中涉及房产的较多,有71.64%涉及到房产。据分析,该人群中,父母买房挂名在子女名下的现象比较常见,除房产以外,父母还会选择将股权挂名在子女的名下。
80后的遗嘱中,有97.67%是涉及到房产。据分析,超过一半的80后是通过自己和另一半的奋斗买房,有一部分人是通过父母的资助下买房。此外,通过调查发现,80后人群非常懂得投资,有13.18%的遗嘱涉及到公司股权,有14.13%的遗嘱涉及到证券基金,这个比例远超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3、00后、90后的遗嘱中,虚拟财产和数字遗产成为重点。
“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其一个突出的特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00后、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
关于数字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字遗产章程》定义:“互联网上的数字文化遗产,即以互联网为承载形态的文字作品、资料、图片和影音,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遗产。”
在实践中,这是一个庞大的信息体系,包括货币(微信、支付宝等账户里的钱)、虚拟货币(游戏币、Q币、比特币等)、隐私(电子相册、电子邮箱)、自传(各大社交平台的账户)、数字痕迹(逝者的ID等在互联网留下的信息)等至少五大类。
4、遗产捐赠开始为大众所接受。
在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理念的影响下,中华遗嘱推出“遗产捐赠”服务。目前,一共有126人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在去世后将财产进行捐赠。大众已经开始接受遗产捐赠。
短暂的人生,漫长的道路。
挥手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放不下的东西。
看完《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遗产也很复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财产外,还有数字遗产,虚拟遗产……
遗嘱中的人生,令人感慨。
好好生活,活着就是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