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的第一季,房企各找各的路
转眼到了3月中旬。
上市房企陆续公布1-2月的数据。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暴跌”的字眼。
以万科为例,1月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10.6万平方米,同比降47.17%,合同销售金额356亿元,同比降50.19%。2月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85.2万平方米,同比降33%,合同销售金额293.7亿元,同比降35%。
万科的解释是:单月销售受到区域市场、供货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因为2021年1-2月的基数较高,同比大跌存在原因。
然而,无论怎么解释,1-2月房地产市场清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1、在市场极不明朗的时期,负债率较高的民营房企在努力“出清”项目。
3月8日,中海发出公告,以10.24亿元收购了龙光在汕头的龙光天誉项目公司。
预计项目由“民企”转“国企”的案例,在2022年还会不断发生。
2、民营房企在探索新的业务方向。
过去几年,恒大、宝能等企业转型新能源汽车,投入大,产出未达预期,间接造成了企业负责高企。
3月8日,碧桂园创投独家投资固态锂离子电池企业的消息十分令人关注。
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宣布,A+轮融资,由碧桂园创投独家投资。尽管融资规模尚未公布,但碧桂园无疑又走出了多元化的新一步。
3、对于绝大多数房企,目前只能祈祷政策转向和房地产市场转暖。
“两会”前后,“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政策暖风频频吹来,但与以往年份不一样的是:市场并未马上转暖,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事情。
俄乌冲突发生后,国际金价、油价均创了阶段性新高,国际金价突破2000美元/盎司,国际原油价格站上了100美元/桶的高位。这一切,都预示着高通胀或许马上就要到来。
2022年,充满复杂因素的一年。房地产市场一定会转暖,但恐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