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一周举行本年度第三次土地集中出让的重点城市,一点都不轻松。
快到年底了,土地第三轮集中供应,遇上多年未见的紧缩时期,但土地供应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2月的第一周,各城市的推地密集,原因很简单:抓紧卖地,一个月内收款,正好在年前完成。
12月2日,广州第三轮集中供地挂牌17宗土地,最终成交13宗,全部以底价成交。流拍4宗。成交总建面为226万平方米,成交总价约302.6亿元。
12月1日,上海第三批集中供地第三日,共9宗地块出让,其中浦东新区3宗,自贸区临港新片区6宗,总起价206.4亿元。结果是:除招商蛇口以一次性报价竞得1宗地块之外,其余8宗地块全部底价成交,总成交金额210.24亿元。
1、回顾这一周的土地市场,“底价成交”和“国企、央企”成为热门词汇。
大面积的“底价成交”,说明土地市场的热度已经大幅下降。
“国企、央企”成为买地主力,更令人担忧土地市场在新一年的承接力问题。
2、土地集中出让,已经不合时宜。
至少在目前阶段,土地集中出让的弊端已经陆续展现。各地城市在操作上深陷被动局面。
无论作为权宜之计,还是长期策略,土地集中供应在2022年应该暂缓。
3、2022年土地市场的前景依然充满迷雾。
货币政策,地方推地策略、开发商的投资信心、房地产市场的情绪等等,都将影响未来的土地市场。
土地需要经营,卖地需要良好的策略。地方城市有关部门需要做足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