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轨道交通综合开发研究
东莞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晚。现仅开通1条城市轨道线路,仅有一处轨道地产综合开发项目——西平站东莞轨道大厦(在建)。
但东莞市经济及其轨道交通建设综合开发又颇有特色。
东莞市有着独特的市管辖镇街体制,强大的镇域经济、村组经济,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更新。
2018年东莞市组建了国内首个市级轨道交通局;审议通过了轨道交通建设发展“1+N”政策文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利益分配机制、土地收储指导细节;首批试点轨道物业综合开发的交通枢纽也相继或发布招标、或发布规划、或土地出让。
东莞轨道交通建设及综合开发,又将如何引导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章
独特的地域经济
一、东莞经济与城市发展特征
1、扁平的市管镇体制。
1985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市);1988年国务院批准东莞市升级为地级市。东莞市形成市、镇、村、组“四轮驱动”的扁平化行政管理模式。
2、强大的镇域经济、村级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产业。村、组以集体用地通过供给土地、厂房等发展物业租赁,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镇一品”的特色镇域、村级经济。
东莞市市辖32个镇街(包括4个街道和28个镇)几乎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特色产业,虎门的服装方阵,厚街的家具方阵、沙田镇的跨境电商方阵、大朗毛织方阵、松山湖的高科技方阵、长安的五金模具电子信息方阵。
东莞市域分布图
3、典型的外向带动的开放型经济城市。
①近四十年发展中,外来投资逐渐成为东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东莞抓住香港、台湾、深圳等地产业转移的机遇,并不断调整产业转型结构和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发展。
东莞市产业发展
② 2019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东莞市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GDP)9482.5亿元,仅次于深圳、广州、佛山,在广东省内排名第四位;增速7.4%,省内排名第2(第一名为阳江市,增速8.2%),珠江东岸重要节点城市。从2017年起,东莞连续四年位列中国新一线城市名单。
东莞市三次产业比例为0.3:56.5:43.2,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素有“世界工厂”之称,以制造业及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产业较为发达。目前处于由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期。
根据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前100名中就包括东莞市的16个镇,其中长安镇(第7)、虎门镇(第8)、厚街镇、塘厦镇、常平镇、寮步镇、大朗镇、凤岗镇、大岭山镇、清溪镇、高埗镇等11镇位列前50名。
4、园区统筹的组团发展战略。
近20年来,珠三角城市群逐渐形成并不断向一体化迈进。东莞抓住深圳等核心城市产业外溢机遇,承接深圳产业转移。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一方面以村组为主体的集体经济成为东莞经济、居民收入重要支撑;另一方面,新经济形势下,各镇街“诸侯割据”模式导致的公共支出剧增、产业重复布局等弊端,成为东莞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东莞一直致力于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形势下集约高效发展的产业需求。
2001年东莞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试点,推动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松山湖片区形成“一园六镇”格局(松山湖高新区、石龙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大朗镇、石排镇和茶山镇)。2019年松山湖高新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多项经济指标全市第一。
2012年,东莞试点“区域经济一体化”试点。水乡地区以“10镇一港”打造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用经济区域的概念代替行政区隔,实现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
近年来,东莞确立以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情况下,以园区统筹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为核心,将多个发展单元组合成一个大片区。
随着珠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一体化发展,东莞城市空间持续优化,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行政商务中心(中心城区)、松山湖为创新中心(中部组团)、滨海湾新区为经济中心(西南组团)、外围西部水乡特色发展区(西北组团)和东部工业发展组团(东北组团+东南组团)为支撑的6类不同功能组团。
二
东莞市所面临的区域竞争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公布。9+2城市阵营中,东莞地处广、深两大中心城市之间,大湾区陆路交通的几何中心,其城市定位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湾区互联互通加强。大运量、快捷舒适的高铁和城际铁路网,打造珠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一小时生活圈,能有效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在湾区的集散和配置。
这对东莞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快速轨道交通网缩短了东莞与广深港的空间距离,有利于高端人才和生产要素的集散,为东莞产业转型带来巨大机遇。另一方面,近年来珠江西岸的珠海、佛山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的开通后,珠海、中山、佛山与深圳距离缩短。东莞在自身土地资源开发紧缺的前提下,要承接港深产业转移将面临巨大压力。
2014年,珠海、中山在广东制造业500强中仅占40家,比重为8%;2016年,珠海、中山已共有103家,比重超过20%。
近年珠、中入围广东制造业500强的企业持续增长,领跑第二梯队。
2019年,入围广东制造业500强的珠海企业平均营业收入149.16亿元,排名全省第二,是全省3个入围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城市之一。
大湾区11市示意图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趋势下,东莞面临人口净流入趋势减弱、可开发土地紧缺难题,轨道交通建设综合开发成为引导东莞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