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逐渐式微
赵卓文(广州市同创卓越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米其林进入广州,在6月28日推出了2018广州美食指南。但米其林发布的宣传语“米到羊城”,引发了一场公关灾难,遭到广州网民围剿。
由于“米到羊城“的“米”字,与粤语的“咪”字同音,而“咪”的意思是不要,本来一句谐音取义的宣传语,变成“别到羊城”,弄巧成拙。
不懂粤语,就来广州,似乎很容易闹出事故。
粤语和普通话,差异还是很大的。
广州有一条很有名的路,叫做“珠玑路”,广州人喜欢字字珠玑,这个路名也使用了很多很多年。但是如果用普通话念,就很麻烦了,变成了“猪鸡路”。
佛山南海,有一条主干道,从桂城到丹灶,以粤语为方言的南海人,把道路命名“桂丹路”。没想到,后来,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桂丹路”怎么听下来,像是骂人的话。当地领导曾气不过,要改路名。后来因为这条路实在太长,使用时间实在太久,改名的成本太高,才作罢。
进入2018年,广州的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清一色使用普通话教学。广州出生的小孩,不会说粤语,已经是很普通的事情。
粤语已经式微。
香港文化不再具有号召力。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粤语歌曲风靡全国,人人会唱“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今天,连香港歌星都以唱国语歌为荣,粤语歌曲已经日落西山。
广东粤剧团的团长,自己都不会说粤语,粤剧团怎么还有前途?
未来要听正宗的粤剧,可能要到广西梧州去听了。只有梧州还保留了粤剧团的传统。
对粤语文化影响最大的,是改革开发40年,外来媳妇的“入侵”。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岭南文化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粤语逐渐沦为家庭的第二语言。
看看广州过去几年外来人口的增加,每年40-50万。广州人正逐渐被稀释。按照广州总规,到2035年,未来每年还要增加30万人。
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广州,包容开放、兼收并蓄是这座城市的特征。
或许,我们无需担心粤语的生命力。
只是,粤语正沦落为街坊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