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调整与完善机制:大型房企的必经路
赵卓文(广州市同创卓越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17年恒大年度会议资料近日曝光,引起业界普遍关注。
过去一年新晋为中国房地产销售“一哥”的恒大,提出了2020年,四大产业年销售收入超1万亿元,总资产超3万亿,年利润超600亿的惊人目标。
恒大由1997年的20人的公司,发展到今天富可敌国的恒大集团,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再看看国内房地产圈中成长速度较快的万达、碧桂园、绿地、万科等企业,无一不是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高速城市化和社会经济急剧转型的历史性机会,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在房企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又有两点十分关键。
1、战略调整。
万达能够成为最大的商业物业开发企业,关键在于2001年的“遵义会议性质”的战略转型。后来,虽历经波折,但企业在5次转型升级中,逐步蜕变和发展,成为地球第一,老板也成为华人首富。
万科的战略转型,也是从善如流。几年前还坚持“不搞多元化”的万科,现在也是多元共生,齐头并进。
恒大的多元化战略,走得快,步调急。虽也走过弯路,矿泉水和粮油米等等并不成功,但2017年已确立了“地产+金融+健康+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布局。“房地产业+服务老人的产业+服务儿童的产业+服务社会的产业”成为其主打方向。
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现实状况,在任何的教科书中都难以找到案例和答案。
中国房地产业,也是人类历史上独特的发展个体。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众多的人口,一直处于完善中的房地产的游戏规则,都决定了大型房地产企业绝不可能一本通书读到老。
战略调整,是必然的。阶段性的战略调整,更是频繁的动作。缺乏战略调整思维的企业家走不远,企业也做不大。
2、完善机制。
恒大的内部管理一直为业界所瞩目。细化目标管理,考核指标量化、全员浮动工资,奖金与利润挂钩。激励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十分到位。监察、巡视、稽查等部门一应俱全,不是国企胜似国企。
既让员工维持高工作强度,又让员工有高收入预期,从而维持高动力,又建立了“高风险”的犯规成本。这“四高”是恒大独特的,让员工一路跑下去的秘笈所在。
碧桂园2016年采取了业界褒贬不一的激励机制。“同心共享”的合伙人制的推出,将公司收益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让职业经理人最高拿到年收入过亿的报酬。碧桂园在管理上的变招,令其业绩大幅上升。
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既要让马儿跑,又要马儿多吃草,还要管住马儿不要乱吃草。这正是恒大、碧桂园等企业正在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