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的“抢收行动”极有可能发展为“自杀行动”
赵卓文(广州市同创卓越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是冬季一夜“变天”的景象。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往往会发生一个突变。
在进入10月份前,谁都没有想到,上海楼市会发生如此猛烈的“降价潮”。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降价名单中出现了龙湖、星河湾、绿地、中海这样的“一线开发商”的名字。
龙湖郦城由18000元/平方米(毛坯房),名目张胆地降为14000元/平方米(含2500元/平方米精装修)。10月23日下午,售楼部遭遇群情激奋的百余名前期购房者围攻。一时间负面新闻传遍中国。龙湖公司计划中的“抢收行动”,极有可能发展为“自杀行动”。
近日,上海绿地秋霞坊、中海御景熙岸项目也因为大幅降价,遭遇前期业主砸售楼部事件。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几年前,有人因为排队买不到房,更兼万科公司现场提价而怒砸售楼部。那个时候,开发商脸上是委屈,心里偷着乐。
现在龙湖、绿地、中海一干开发商因为降价被砸了售楼部,脸上还是委屈,心里却改成了郁闷。
1、“抢收行动”搞的是“明降”,事实上向公众传递两条重要信息:第一,开发商hold不住了,需要降价促销回笼资金。第二,开发商利润空间还不少,类似龙湖郦城,实际降了三分之一价格销售,开发商应该还有合理利润。
2、“抢收行动”让房地产财富效应瞬间终结。前期业主闹事,于法无据。但开发商把房价玩成了“股价”。前业主一定会集体“斗地主”,斗的是开发商的“高暴利”。未来几个月,这种事件有可能成为“常态”。房地产市场急需“维稳”。
3.2011年9月,各地楼市销售量普遍萎缩,“金九银十”宣告成为泡影。但类似“抢收行动”这样的动作,对于扩大下半年的销售量,毫无帮助。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将让开发商的销售陷入困境。年末,楼市极有可能陷入“越降价越没人买”的恶性循环。
4、房地产行业已经被国内媒体全面聚焦,大开发商的一举一动,都被广泛报道。在这个敏感时刻,开发商出招一定要慎重。明降不如暗降,降价也要讲策略,讲时机。现在的形势,比2008年严峻多了。
降价割肉,本来就是个下策。再弄出个“抢收行动”这样失败的营销案例来,开发商简直就跟“自杀”没什么两样。
在现在这个阶段,没有什么比稳定购房者信心更重要的事情了。
2011年,开发商一定要学会“戒急用忍”。
只要坚持,幸福就会来敲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