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盛传一条消息:深圳有关部门拟以68亿元总价,收储世茂集团旗下“深港综合体项目”的12宗地块。
消息传来,房地产业内普遍认为是好事,毕竟现在只有地方政府出手“收储”,才能化解这个曾宣传为高度700米的“中国第一高楼”项目的停工烂尾问题。
以世茂集团为首的项目参与方,无疑都是投资的输家。“68亿收储”目前还只是方案,项目风险释放后,各家亏损多少,分担多少,还有艰难的博弈过程。
1、2017年世茂在深圳龙岗中心位置拿下 “世茂深港国际中心” 项目,土地总面积32.19公顷,土地款总额为239.43亿元。
当年的蓝图:计划总投资500亿,打造集深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青年创业中心、演艺中心、国际化学校、超五星酒店、智能办公、大型商业、公寓于一体的超级综合体。
规划中包括一座700米级的摩天大楼,成为“中国第一高楼”、粤港合作新标杆、深圳城市新封面。
世茂拿到土地后,率先开发了公寓部分,于2020年前后完成销售;销售额约80.7亿元。
2022年,因为世茂爆发流动性危机,项目停工。
项目整体用地分为14宗地,其中两宗已建成世茂之都公寓,剩余12宗土地登记价约176.25亿元。
如果按照68亿收储,世茂在项目的土地款上,直接损失就超过100亿元了。
2、作为一个预计总投资达到500亿元的巨无霸项目,世茂深港国际中心使用了高杠杆。
拿下地块后,世茂于2020年7月通过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计划募资87亿元,用于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融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最早到期时间为2022年2月17日,最短期限为15个月,最长期限为24个月,年化利率在6.8%至7.9%之间。
2022年2月16日,中信信托宣布该计划中57亿元项目资金出现兑付困难。
中信信托申请了强制执行,对项目进行了两次拍卖。2023年5月31日,深港国际中心的起拍价约130.44亿元,评估价约163.05亿元,但因无人报名而流拍;同年11月,起拍价格下调26亿元,降为104.35亿元,但依然流拍。
如果“68亿元土地收储”方案通过,中信信托的投资人,无疑将获得破局机会。尽管相对于初始投资额87亿元,再加上利息,投资人要承担比例不少的投资损失。
但如果与其他出险房企的化债方案相比,中信信托这个项目的投资人无疑还是“幸运”的。
3、目前,项目的争议点在于:
世茂认为,项目土地出让时,出让人未取得项目建设高度规划条件,至今主塔高度不明确,导致项目虽获民航700米高度批复,却无法取得有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无法推进开发。世茂已于2024年9月就此起诉,主张合同无效并索赔,案件一审已开两次庭,中信信托旁听并被申请为第三人,目前仍在审理中。
世茂还认为,68亿元补偿款不足12宗土地原价值的1/3,且偿付周期长。
4、房地产市场下行背景下,“世茂深港国际中心” 项目成为了典型的停工“巨无霸”城市地标项目。
这类项目的破局,需要政府的介入,需要各投资方分担和化解风险。
按照当前形势分析,“中国第一高楼”不可能再建起来了,就看如何妥当善后了。
|